心靈成長

獲得幸福的方法

前言

對你而言,幸福是什麼?

是好成績、高薪穩定的工作、漂亮的房子、車子,還是美滿的家庭、感情生活?但為什麼很多人擁有了這些,看起來還是不快樂?

【更快樂: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】(大陸譯名:【幸福的方法】),這本書也許能帶給你一些啟發,讓你對如何能讓幸福持續,有些不同的想法。

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

作者塔爾‧班夏哈(Tal Ben-Shahar)為哈佛大學哲學與心理學教授,在2002年第一次開設正向心理學的課程時,原本只有6人選修,三年後選修人數增加到855人,成為哈佛選修人數最多的一門課。

在這堂課中,作者每週都會帶領學生探索如何讓自己更幸福。

學生嘗試了各種方法,比如面對面交流分享個人經歷、在實踐中體驗快樂和失敗,經過一年的探索和作者的引導下,學生都清晰了解利用心理學獲得幸福而充實的生活的秘訣。

這門課至今每學期選修人數超過1400人,是哈佛學生總數的1/4,成為哈佛聽課人數最多的一門課程。

數以千計的哈佛學生證實,只要用對方法,就可以一步步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數。

幸福的意義

很多人認為幸福等於快樂,認為幸福就是獲得一些物質、外在條件,例如獎品、禮物。

然而作者認為快樂、開心雖然是幸福的一部份,但這些情緒都是稍縱即逝的,它們讓人感覺很美好、很樂觀,卻無法成為衡量幸福的標準。

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,真正幸福的人,是能夠找到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,並且享受生活裡的點點滴滴。

生活類型

作者將人生分為四種類型。

忙碌奔波型

為了未來的快樂和成就,甘願忍受當下的痛苦。

這樣的人沒有認識到過程的重要性,只專注在未來的目標,覺得最後的結果才能讓他們幸福。

比如只顧著賺錢而忽略所有身邊的人的大老闆。

享樂主義型

認為人生苦短,及時享樂。

和忙碌奔波型恰好相反,把過程當成最重要的,注重當下的快樂,但容易因為沒有人生目標而迷失自己。

虛無主義型

這樣的人過著「佛系人生」,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,對未來也沒有任何期望。

無所作為,放棄過程和結果,四大皆空,人生毫無激情可言。

感悟幸福型

能真正過得幸福的人,擁有「享受當下」的能力,通過目前的努力影響未來,獲得更加滿意、幸福的人生。

幸福指數

當我們問自己:「我幸福嗎?」其實就已經給了自己暗示,將幸福分成兩個極端,像是非題一樣,要嘛幸福、要嘛不幸福。

這種過於絕對的看法,把幸福看成一個終點,只有達到和沒達到,只要達到了,我們對於幸福的追求就結束了。

但其實「幸福」這個終點並不存在。整個人生過程,都是一趟沒有終點的火車,沒有絕對的幸福,也沒有一輩子的苦難。

我們能做的,就是讓生活中的幸福指數和頻率變得越來越高。

獲得幸福的方法

如果到學校問問正在上課的學生,你們喜歡上課、學習、寫作業嗎?應該會有很多學生回答不喜歡。

那麼是什麼讓這些不喜歡學習的學生,卻依然在拼命用功呢?是師長施加的壓力,還是和同輩比較的心理?

作者將學習分成兩種模式:學如溺水、享受當下。

學如溺水

就像一個不會游泳的人掉入水中,當下最想的事就是快速爬上岸。

有些人在生活中追求幸福,是因為有從痛苦中解脫的強烈願望,認為解脫就是幸福,誤認解脫後的放鬆就是幸福。

就像學生為了寫作業而寫作業,只要完成後,就覺得解脫了。解脫了就放鬆了,放鬆了就能獲得幸福了。卻完全不在乎自己是否學會其中的知識。

享受當下

能夠享受當下的人,會在當下與未來都獲得幸福。

學校

考試時絞盡腦汁的焦慮、熬夜時的焦頭爛額、看到成績有進步的滿足感,都是會成為當下平淡人生的精彩點綴。

學習的過程本身就讓人感到充實,這種充實就會讓人幸福。將來回想過去,也許會開懷大笑,之前的努力也看到了回報。

但學生從社會、學校、家長所接收的觀念,往往都是用成績和排名衡量一切:作為學生,最大的任務就是獲得好成績,而不是學習本身或從學習過程中獲得快樂。

然而成績和排名不是衡量一個孩子的唯一標準。

學校的支持和家長的鼓勵,能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和學校氛圍,很大程度就能減輕孩子的壓力,獲得快樂和幸福。

工作

好的工作環境能激發員工的創造力和進取心,員工能在工作中獲得更多的自信和快樂。

如果你很幸運地擁有比較好的工作條件和環境,請不要忘記尋找幸福的最大責任還是在我們身上。

為了更佳順利幸福地工作,我們可以主動做出調整,多承擔工作任務、設定清晰目標、在日常工作中尋找挑戰。

如果不只把工作當成職業,而當成「使命」,就會渾身充滿力量,充滿對工作的熱情和渴望,也能在工作中找到充實和快樂。

家庭

家是溫暖的港灣。

雖然成年人可以獨立自主,不需要住得離家人很近,但只要知道有人在關懷自己,就可以安全感。這就是家庭為我們帶來的無形的溫暖。

家庭的安全感讓我們處於幸福圈之中,讓我們能勇於追求夢想,積極地去做出更多有意義的事。

助人為樂

幫助他人幸福、帶給別人快樂,也可以為自己帶來意義和快樂。

當我們不開心的時候,低落的情緒可能會給他人帶來不良影響,我們應該控制好自己的情緒,不能因為自身原因而誤傷到無辜的人。

當我們快樂起來時,可以通過幫助他人的方式,把這份快樂傳遞出去。慢慢地,自己也會收穫更多幸福的。

幸福催化劑

如果我們存在於一個絕對完美的世界,我們可以不顧一切追求夢想,但現實卻非如此。

比如每個人都想要幸福美滿的婚姻,但很多人的婚姻卻常失敗收場;人們都想有一份喜歡的高薪工作,卻為了生活、生存去選擇一份高薪但卻不喜歡如意的工作。

雖然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會帶來不愉快,意志消沈、情緒低落,長時間渾渾噩噩。

但幸福快樂所能帶來的影響卻更大,就像點亮一根蠟燭就能照亮整個屋子。

一件很小、能讓你感到幸福的事,就可以感染生活中其他方面。

這些很小但卻能帶來連鎖反應,就是「幸福催化劑」。

比如,成績不好的學生,在藝術、體育方面的亮眼表現,就是幸福催化劑。單身父母在週末和孩子的相處時光,就是幸福催化劑。

不要總是抓著那些不幸福的事情不放,要多將注意力放在能讓人感到幸福的小事上。

找到自己的幸福催化劑後,確保風險是最小的情況下,我們還能好好利用它,去改變一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事情。

比如當你發現你的幸福催化劑是喜歡教別人知識,在換工作、完全轉換跑道前,可以從小事著手。

比如先到學校作義工,測試自己是否真的喜歡、是否長期為你帶來幸福。

巧妙利用幸福催化劑,能減少衝動犯錯的成本,還能讓你更好地認識自我,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。

幸福是最終極的財富

雖然我們無法控制外在環境,但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時間,安排好自己的生活。

人生有限,機會無限。在有限的時間裡,到處都隱藏著幸福的潛力和充實生命的可能性。

現代世界,科學革命讓我們拋棄了舊有的迷思(例如祭祀求雨、犧牲生命以換取地方安寧等),但「物質至上」卻悄悄佔據主流,人們對於物質開始有了瘋狂的慾望和追求。

物質財富不應該是生命中的第一位,幸福才是。

追求幸福至上,並不是要拋棄所有的物質。而是在幸福和物質之中找到平衡點,既擁有幸福,也不會因為物質匱乏而失落。

如果抱著「物質至上」的想法,人們在選擇工作時會想這個工作能賺多少錢、投資這些能帶來回報嗎?正因如此,人們的壓力指數才會不斷上升,煩惱也越來越多。

如果人們追求幸福至上,情況就會好很多。

在心態上能降低人們彼此比較、嫉妒,大大減少爭得你死我活的情況。

如果大家都能意識到物質不是第一位,幸福才是最重要的。真正的和平和幸福就會到來。

結語

現代人的生活,每個人都過得比古代的皇帝還好,但是不快樂的人還是那麼多。

如果能享受當下、關注生活中讓人感到幸福的小事,就能提高生活中幸福的指數。

當我們擁有幸福後,別忘了也常幫助別人、帶給別人幸福美好。

把幸福給出去,你就能獲得遠高於物質的滿足,將生命活得更有意義。

謝謝你耐心看完這篇文章,如果有幫助到你,請分享給更多人看到! 有任何想法或問題,歡迎在底下留言😘

留下一個回覆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